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查包養經驗中油早1号”再创佳绩_中国网

作者:

“算出来了,亩产166.05公斤!”4月包養19日,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稻-稻-油”模式短包養生育期油菜品种观摩活动现场,测产结果宣布,产量高于预期。

收割、脱粒、去除杂质和水分……经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田间评价,遂川县雩田镇堂境村100亩“稻-稻-油”周年轮作连片种植的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中油早1号”交上了优异的“答卷”——分段机械实收亩产达166.05公斤,亩产油量约73.33公斤(含油量按44.16%计算),产量比当地主推油菜品种增加50.95%,且生育期只有约170天。该品种创造了“稻-稻(再)-油”三熟制模式下油菜百亩机收实产新纪录,为利用长江流域和南方冬闲田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包養網、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0%,且进口来源地高包養網度集中,供给安全面临巨大风险。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2022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3年对扩种油菜作出部署。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双季稻区光温资源丰富,利用稻田冬闲期种植短生育期油菜、发展稻油多熟制生产是在确保粮食生产基础上增粮扩油保供的重要途径。

但面对现实的需求,我国多熟制油菜产业发展的短板仍旧明显。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王新发介绍,目前国内短生育期高产油菜新品种缺乏,多熟制生产模式下机械化程度较低,现有早熟油菜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矛盾突出,生育期多在180天以上,难以在4月下旬收获,且产量普遍不高,效益难以保障。

在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的稳定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针对稻油多熟制区域开展技术攻关,成功培育出产量和抗性优良的短生育期油菜品种“中油早1号”。据了解,该品种兼顾了高产高油与短生育期的性状,在迟播下具有苗期生长势强、冬前不早花、冬后长势稳健、抗倒性和抗病性较强、成熟期一致和适合机械化收获等特性,在三熟制区域种植密度可达3.5万-5.0万株/亩,配套密植高产技术可实现更高产。

2023年以来,“中油早1号”在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的江西、湖南、广西、湖北、浙江等油菜主产省示范面积达5000亩以上,各示范点均实现了“稻-稻(再)-油”模式轮作茬口的从容交接,且越往南方生育期越短,在广西北海生育期仅约130天。

据测算,2021-2022年度我国南方15省(区、市)超过120天冬闲的耕地约2.1亿亩。其中可发展“稻-稻(再)-油”模式的面积按50%估算达1.05亿亩,按照目前“中油早1号”示范单产8折后计算,可实现每年增加油菜籽约1395万吨,增加菜籽油供给约616万吨,使食用植物油自给率提高约14.5个百分点,增加优质饲料蛋白约760万吨,对促进粮油兼丰、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意义重大。

围绕“中油早1号”,一批配套栽培技术也逐渐成熟,良种良法良机形成了合力。“‘稻-稻-油’短生育期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期播种、适宜行密、适量肥料、三沟配套防渍害、促弱控旺防冻害、增钾壮秆防倒伏等措施,可以使每亩菜籽产量达到150公斤以上,周年效益增加300-500元。”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包養網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马霓说。

一株油菜的上下部分成熟度不同,采用传统的“一段式”收割方式会产生大量损失。油菜机械化分段收获技术将油菜在八成熟时割倒,晾晒几天后再捡拾脱粒,既可以减损增产,也可以提早腾茬时间,解决稻油茬口衔接矛盾,还能够降低油菜籽水分,减少烘干成本。此外,短生育期油菜病虫害全程绿色高效防控技术模式、短生育期油菜养分轻简高效应用技术模式等也在示范种植中获得显著成效。

在取得阶段性进展后,多熟制油菜的创新之路仍在继续。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多熟制油菜新品种创制及高效生产技术应用”已经启动,将围绕种质创制、品种培育、装备研发、集成示范4个方面持续发力,以耐迟播、耐寒、早熟油菜品种为核心,集成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配套高产优质生育期适宜的水稻品种、高效管理技术,建立“稻-稻(再)-油”周年生产技术集成体系,并开展规模化应用。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